变味的地区竞争
从 牛博国际 作者:莫之许
供网易特约稿件
两年前的春节回家,听说家乡正大力发展光伏产业,一个投资数十亿的多晶硅项目正在征地,上千亩征地的阻力也很大,为此,全区都在动员,据说,若有官员的亲属拒绝征地,则该官员的乌纱也将不保。其时,正是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之时,所以项目前景也非常乐观,投产后年产值预计是数十亿云云。回京后,听说还在继续上马多晶硅项目,如全四川省的项目都建成,全省的总产能就将由2007年的800吨激增到2010年的31750吨。自然,这样庞大的产能也引发了忧虑, 就在前几天,我看到了这个行业泡沫破灭的消息,目前,市场价格已由最高时的500美圆,跌到了70美圆左右,已经接近生产成本价,全行业扔进去的1000多亿投资面临着打水漂的风险。
在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时,张五常教授为代表的一派认为,地区竞争制度发挥了很重要的功能,在他看来,“一个县可以看为一家商业机构,或公司,或企业,拿着土地做生意”,而“任何人在中国投资设厂,原则上是与县合资做生意"。张教授的观察一向独到,这一次也不例外,各地政府在促进经济方面,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的作用。尤其是在1990年代以来,通过改善公共服务以招商引资,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。不过,也如其他场合一样,张教授这次少讲了一点什么,那就是,县级政府并不仅仅是商业机构,也还是拥有强制权力的政府,长期以来,除了公共服务的改善,各地方政府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和发挥强制权力,在征地、融资、或其他配套环节上为企业服务,而在笔者看来,后一种服务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支持经济的主要作为。
运用政府权力直接支持企业发展,做大做强地方企业,越来越成为各地方政府的自觉选择,在当代中国,每一个成功的地方企业背后都站着一个积极作为的地方政府,这一说法一点都不夸张。兼并重组、征地拆迁、融资引资、技术合作。。。。。。无不活跃着地方政府的身影,而目的通常只有一个,那就是做强地方企业,带动一方经济。随便行驶在中国的任意一条高速公路上,路边巨大的企业形象广告牌所展示的,与其说是企业的辉煌,倒不如说是各地政府的政绩。
但是,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相当大的隐忧。与垄断央企不同,地方政府所扶持的企业大多处在竞争性环境之中,做强本非易事。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,政府所拥有的权力,并无可能转化为市场中的竞争力,因此,做强与否,根本上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。但是,如果企业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廉价土地、方便的融资和优厚的政策支持,那么,企业也会更倾向于通过政府的途径获取利益,而没有多少兴趣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于是,我们看到了太多各霸一方、过度多元化的地方企业,却很少看到拥有核心竞争力、能够走出区域市场的地方企业,对此,与其责怪企业的不思进取,不如反思当下的政企关系——暂且不用说这里面可能隐含的利益交换了。
此外,地方政府做强企业的渴望也埋下了重复建设的种子。做强企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每一届官员都有任期,于是,那些投资见效快的项目就成为各地政府不约而同的支持目标。尽管投资是以企业的名义进行,但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行业产能的放大也不可能有如此惊人的规模,更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周期内密集放大。以多晶硅行业为例,截至2009年上半年,四川、河南、江苏、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、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,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,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,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。很难设想,这仅仅是企业的理性投资行为。
事实上,地区竞争制度要想真正发挥作用,就应该约束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,集中在公共服务的质量上。但是,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,中国改革都最终放弃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,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和掌控依旧强势,并日益倾向于运用权力所带来的资源调配,以做强企业为目标,直接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。而在地方层级,由于缺乏垄断的可能,这样的地区竞争带来大多是过度多元化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以及因重复建设而带来的资源浪费,我理解,张五常教授所褒扬的是以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地方竞争,但是,在现实中越来越经常出现的,却是后一种形式的地方竞争,而在我看来,这样的竞争并不值得提倡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